书法、汉字、汉文化
□ 文/吴晓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幸存的国家,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究其根本原因,汉字和汉文化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主要是谈谈书法和汉字以及汉文华血脉相连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中国书法起源于汉字,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汉字为书法之母。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汉文化的骄傲。因为西方国家的文字,是不存在书法这个概念的。所以,书法也被称之为中国十大国粹之首。
现任中书协主席孙晓云同志出了一本书《书法有法》,这是对江湖书法和丑书的一种批判和矫正,对弘扬书法正统根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她同时也谈到书法不是单纯的艺术,这个观点,我是高度认同的,今天就此观点展开比较深度的论述。
在我国远古时代,是没有书法这个概念的。自秦始皇统一文字开始,便诞生了汉文化的强大基因。从甲骨文到隶书,几乎只是字体的演变。书法的概念与汉字等同,字体不断演变是官方不断服务社会进步的需要。后来随着楷、行、草、魏碑等字体的出现,书法的概念逐步进入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也出现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书法名家,如楷书鼻祖钟繇,隶书创造者刘德升、开草书先河的张芝等,再后来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等把书法艺术不断推向高峰。
但是,我在这里要强调的观点是,书法艺术绝不能脱离于汉字和汉文化,书法艺术的传承不是单纯的艺术的传承,而是汉文化的传承,这是书法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本质。比如,相声、戏曲、杂技等艺术,都只是艺术的传承。但书法不是,这是当今很多书法人的误区,认为书法就是技法,书法就是把字写好,认为把字写好就是在传承传统文化。这也是当前只玩技法的所谓书法家的通病。整天沉迷于技法、墨法、章法里不能自拔。以抄经写赋为荣,作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技法上有点小成就就志得意满,不可一世。当代书法创作者,几乎全是书法技法的艺术创作,鲜有具有自己思想和灵魂的作品,这是近现代书法界的悲哀。如果一个自称为著名书法家的人,一生都没有自己的代表作,都在抄经写赋,这就好像一个歌星,一生都在翻唱别人的歌曲一样,也像一个将军,打了一辈子仗,但没有一个经典的战役是自己指挥的。这是不仅仅是遗憾,而是尴尬和可笑的。
其实,中华民族发展繁衍生息了五千年,不断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上也曾数次出现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局面,但最终都被强大的汉文化所同化,所吸纳,所征服。因此,汉字和汉文化的伟大是任何外来民族和文化无法取代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迄今仅存中华民族,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汉字和汉文化,靠的是由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兵家等汉学流派组成的强大的汉文化基因。
我在编辑记载我国县域历史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庙宇和名山都是集儒、道、佛文化一体的。这说明汉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
所以说书法和汉字是不可区分的,书法更不可能是独立于汉字和汉文化之外单纯的技法艺术。历史上每一个有名望的书法家,都不是仅仅靠技法成名的,都是其作品和人品以及文化内涵、民族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不说受宫刑遭受的屈辱,《史记》也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您能说他写的不是书法吗?但如果仅从书法的技法去评判《史记》的话,是多么的渺小。在如此伟大的作品面前,司马公是不会考虑书法这个概念的。他只考虑用汉字来记载历史。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很惭愧的。因为我在记载县域历史的时候,有意识的运用了书法技法元素。为增加作品层次感,每个分卷用真、草、隶、篆四种字体来区分。虽然都是一样的记载历史,但我的思想没有司马公前辈那样纯粹。他的眼里和心里肯定不会考虑书法这个字眼,他的心里只有汉字、历史和汉文化的传承。在此,对司马迁、司马光等史学前辈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因此,中国书法要想承载起传承中国汉文化的使命,就必须扎根华夏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少一些功利,多一些思考,才有可能创造出经典传世之作。
(作者为资深编辑、诗人、书法评论人、《中国县域历史长卷》策划创作者。)
责任编辑:田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大美县域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