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时代县域文化软实力

县域文化 | 2018-03-31 10:56:35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王拥军

  党的十九大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党和国家事业新征程的一次重要大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必须持续、深入、系统地学习,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转化为指导工作的强大武器,扎实推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食粮。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太康按照“双轮驱动”文化发展思路,立足全深厚的文化资源,建立稳定的递增文化机制,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阵地网络,建立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持续得到改善。2018年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打造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

  县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以城区“三馆”为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框架、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为支撑逐级推进。一是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把“三馆”建设纳入“十三五”时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计划,高起点进行规划,保障全县中心馆舍建设。

  二是补齐乡镇文化阵地短板。全县23个乡镇中,已建成19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均达到300平米,设有多功能室、图书室、培训室和共享工程活动室,并配备了相关设备。整合乡镇各自现有存量,充分利用符合标准的房舍,按照规模适当、位置合理、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要求,进行集中建设,补齐乡镇公共文化阵地短板。

  三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村级综合性文化中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终端,是为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最近平台。按照均等化、标准化的要求,全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建设、统一验收,周密谋划,细化措施,快速推进。结合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实际,规划设计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场所及文体广场的建筑面积,整体推进所有行政村综合性文化中心功能提升,全县形成以城区“三馆”为中心、以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为支撑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丰富文化活动载体

  唱响新时代主旋律

  太康县着眼于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演展示、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大餐。

  一是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持续畅通全县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积极更新农家书屋图书,开展送戏下乡、舞台艺术送农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中心按照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常年免费开放、错时开放、延时开放,流动图书车持续开展流动服务。大力实施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和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二是举办系列广场文化活动。重点打造“春满中原·文明太康”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各乡镇开展活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举办民间艺术节、农民书画展、非遗展演进校园、进工厂、进社区等活动;开展时代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

  三是开展多姿多彩的互动赛事活动。举办广场舞大赛、戏迷擂台赛、乡村歌手大赛、全民诵读比赛、猜谜比赛、最美乡村评选等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层出不穷,呈现常态化、特色化,带动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迈入更开放、更便民、更均等的层次。

  四是大力整合文化资源。太康是民间艺术资源源远流长的热土,我们将积极开展打造“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活动,建立全县民间文化资源库,完善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机制,走出一条繁荣与管理齐抓、继承与创新并举的新路子。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选派50名文化工作者入驻乡村进行“传帮带”,手把手、一对一地传授文化技能,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强化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至少有2名专职工作人员,各行政村最低配备1名文化协管员,成立1支业余文艺团队;挖掘乡土文化人才。组织实施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制度,建立民间文化人才库,积极引导乡土文艺人才和民间院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社会文化辅导员队伍。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

  太康县结合重点文物遗址、文保单位、非遗项目等特色文化资源,实施陶母岗遗址、方城遗址、玉皇阁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和太康道情非遗保护工程。太康道情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康县被授予“全国道情之乡”。近年来,太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建立人才、制度保障机制,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作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第七届“双服务基层先进集体”。地方政府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新时代脱贫攻坚中的好人好事、典型事迹,创作出一批反映脱贫攻坚生动事迹的戏剧作品,以优秀的作品引领人、感染人、鼓舞人,凝聚团结一心、共同奋进的思想合力,为脱贫攻坚发挥文艺独特的感召引领作用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建立完善非遗专项基金和人才培养机制,办好太康道情戏校,培养更多的优秀戏剧人才,确保非遗文化后继有人,太康道情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太康县作为文化资源大县,特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找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交汇点至关重要。地方政府通过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鼓励、激活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在做好整体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认真梳理地方丰厚的文化资源,结合民间生产习俗,分门别类、科学指导乡村按照市场规模和经济规律,将有市场潜力的文化资源建立项目库,有计划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开发。大力发展民间手工艺品、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等特色文化产业。创建特色文化产业乡(镇)、特色文化产业村,整合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力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鼓励民俗活动、节庆活动和旅游市场对接。每个乡(镇)都组建专业的民间艺术表演团队,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对接、融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探索“文化+”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当地文化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文化创业扶贫的正能量,促进“乡村振兴工程”实施。

  (作者单位:河南省太康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大美县域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涵养县域气质 武平推九大传统文化工程
下一篇:展五千年文化 山西晋园文化城悬赏征集城徽城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