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不了情

扶贫 | 2018-05-03 10:23:22 | 来源:人民网

  草长莺飞四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凤楼村的春天已迈着轻盈的步伐悄然而至,处处一片生机盎然。而在这片春色之中,最让徐州市沛地方税局郝敬海牵挂的,是杨柳深处的在建水利工程--冯庄涵洞。

  4月6日,清明节假期第一天,他一大早独自驱车赶往凤楼村。这已经是他自调离凤楼村第一书记岗位第三次来涵洞前查看督促施工进度了。3月1日,按照徐州市委扶贫工作总体安排,郝敬海调回沛地税局工作,但凤楼村的乡里乡亲、山山水水、草草木木仍让他魂牵梦绕,割舍不下。

  凤楼村位于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东部山区,地理偏远,土地瘠薄,干旱缺水,基础设施差,教育、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经济来源主要靠传统种植业,经济发展较慢,村民生活水平较低,属于典型的特困村,也是省重点帮扶村之一。

  “2016年3月22日,我第一次走进凤楼村,没想到这里的基础设施这么薄弱,乡村道路破毁严重,破碎的石块和厚积的尘土,让乡村小路成了石灰路,车辆经过处会扬起一阵浓浓的灰土。”这是凤楼村留给郝敬海的第一印象。

  驻村帮扶是一份“感情活”,要把驻村当事业,把群众当成亲人,带着感情学、带着问题思、带着责任干,这样才能真正“驻”在心里,“帮”到点上,“扶”出实效。“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自从进入凤楼村后,郝敬海就喜欢上了这首歌。正是这种感情的驱动,郝敬海坚持吃住在村里,行走在田间,走访在白天黑夜,用脚步丈量初心,用实干诠释使命。仅仅半个月的功夫,他的《扶贫工作日记》已经是厚厚一摞。“全村面积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00亩,高亢山地面积2800亩。居民818户3830人。精准识别后,贫困户211户661人,其中低保13户36人、五保20户23人、因残致贫10户29人、因病致贫91户316人,一般贫困户77户257人。大都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家庭抗风险能力差。”

  “扶贫先扶志”,只有切实改变“等、靠、要”思想观念,切实激活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脱贫”,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为了帮助贫困农户树立信心,鼓起脱贫致富的勇气,郝敬海带领村里见识广、威信高的老党员、老教师和有一技之长的群众以及贫困户代表,走进卞塘镇影山村--在市地税局的精准帮扶下刚刚脱贫的村子。另外,还参观考察了种养殖特色镇邳州市赵敦镇、宿羊山镇。影山村的深刻变化、赵敦镇的蒸蒸日上、宿羊山镇的茫茫蒜海,让贫困农户大开眼界,感慨万千,“我要脱贫”的意愿与“我能脱贫”的自信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里。

  从2016年3月走进凤楼村,到2018年3月离开,700多个日夜里,郝敬海走村入户,不知疲倦地奔波在乡村的每个角落,211户重点贫困群众家庭状况早已烂熟于心,并对其进行精准分类:“211户贫困户661人中,有劳动能力的453人、无劳动能力的208人,其中有劳动能力但无法外出劳动的9人。”贫困户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因户施策、一户一策”才能解决问题。为了做到精准发力,精准施策,郝敬海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村民张祥祥,丈夫车祸去世,自己抚养三个孩子,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4岁,还要赡养年迈的婆婆和奶奶。张祥祥有劳动能力,但整个家庭离不开她,面对困境,她曾经想过放弃。郝敬海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后,多次上门送去慰问金,给孩子买书包、文具、簿本、衣服等,并多方协调争取到了教育补助,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2017年3月,在郝敬海的帮助下,“祥祥家庭超市”顺利开业,迎来一拨又一拨的乡里乡亲,也迎来红红火火的日子。

  冯庄3组张德清,妻子多年患内风湿病,丧子,抚养三个孙子上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郝敬海在走访中得知张德清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养殖技术还不错。这下郝敬海心里有了底--从张德清老人的养殖技术着手,帮助其脱贫致富。通过与老人商量,他帮老人买来500只鸡苗,一座家庭养殖场悄然开办。如今,这座家庭农场已渐成规模,不仅鸡鸭成群,还养殖了牛、羊等大型牲畜,带动了附近10余户村民搞起了家庭养殖。

  2017年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这一天让村民王保芹终生难忘。半身不遂,行动不便的王保芹,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他独自在家照顾6岁的孙子。当他正为即将到来的新年犯愁时,郝敬海走进他的小院,大包小包的年货堆了满满一地。更让王保芹惊喜的是,郝书记给她带来了一辆轮椅!坐在崭新的轮椅上,王保芹双眼含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郝书记来了以后,为村里办了不少好事。只要在村里,他就会到村民家里串门聊天。”提起郝敬海,村支书耿德锋赞不绝口。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郝敬海发现了许多可喜的新变化--贫困户借助政策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多了,“伸手要”的少了;邻里间互帮互助实现脱贫的多了,“单打独斗”的少了……

  “要想富,先修路”。驻村伊始,群众反映最强烈,郝敬海感触最深的就是行路难的问题。破旧的路面成了制约村民致富的“瓶颈”,只有打通“脱贫”路,才能带领群众走上小康路。在徐州市地税局的协调下,郝敬海顺利筹集资金近50万元帮助修建拓宽水泥道路1500米,并对村庄道路进行了绿化、亮化。与此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8米宽的引水排涝工程,新打配套深水井,建设灌溉蓄水池,使全村所有土地都能得到浇灌,粮食及经济作物产量得到大幅提高。

  建于1963年的冯庄涵洞,座落在京杭大运河与海子河交汇处,由于地势低洼、年久失修,再加上大运河是南水北调河道,水位升高,2017年夏天,河水漫灌进村里,120余户农户家中进水,500余亩庄稼泡在了水中。面对受淹的庄稼,看着村民期盼的眼神,郝敬海一边组织村民抗灾自救,一边将涵洞损毁情况层层上报,争取项目早日立项建设。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他接到调离凤楼村的通知前夕,计划投资65万元的冯庄涵洞改建项目批复下来了。

  扶强产业才是脱贫的根本。针对凤楼村基础薄弱,农业劳动力流失,农民增收难等现实问题,郝敬海根据该村山多、石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帮助建设了石材加工厂。目前石材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20多个,安排群众就业100多人,年社会效益1000多万元。同时,协助汴塘镇政府将一片山坡荒地进行平整改造,开发建设一个占地240亩的“返乡创业园”,为该村招商引资提供服务。目前,“返乡创业园”已成功引进3家企业,其中1家已经投入生产,1家已建设完毕。协调省、市帮扶资金160万元,在村里建成4000平米的标准厂房,可供安排低保就业人员150人。

  如今的凤楼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曾经夜黑黑、路茫茫的乡村小道被明亮的路灯点亮;曾经除了劳作就是看电视、打麻将的单调农村生活被丰富的广场文化所代之;曾经因贫困而即将辍学的农家子弟如今已成为高校的莘莘学子……两年来,凤楼村脱贫了,凤楼村的村民们也正在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上砥砺前行。

  站在桃红柳绿的大运河堤上,望着冯庄涵洞正在拔地而起,郝敬海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回想两年多的扶贫之路,虽然历经风雨,踏过坎坷,却收获了乡亲的支持与信任,收获了幸福与喜悦,那所有的汗水与辛劳,都伴随着大运河的河水静静流去!(闫士亮 曹锋 王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大美县域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电商扶贫拓展大后山扶贫新路
下一篇:崇仁县扶贫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