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张信刚访谈录

访谈 | 2018-05-10 09:42:02 | 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各位好,欢迎收看中国网《中国访谈》。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进入新时代,各项事业对高等教育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那么中国高校如何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对此我们采访到了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张信刚。

 

  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张信刚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专访。(摄影/郑亮)

  中国网:张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您其实有很多身份的转变,校长、记者、生物学家,您个人更喜欢自己的哪个身份呢?

  张信刚:谢谢!我先是教授生物学工程好几十年,后来做了工学院的院长,后来做了校长。因为我的工作是工科的,做校长的时候,我个人觉得一个大学不能够只有理工,所以我就开始对人文学科进行推广。当然一边教一边学,我素来对这个是有兴趣的,所以这不叫做转变,是一个演化。我没有变,我还是工程师,但是逐渐拓广了一点,(发生了)演变。我也很愿意有这么一个机会,这是难得的机会。

  中国网:5月2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的时候说到,“国家一流,学术才能一流”。那您个人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

  张信刚:这句话是刚说的,这是第一次从你这里听说,但是据我理解,这当然是事实。比如说我能够想到的,刚刚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英国人因为强大了,占有印度,于是英国学者有机会到印度去考察不同的语言,才发现了现在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印欧语系。如果不是英国强大的话,英国学者再聪明,再能干,再努力,关在英伦三岛,他是没办法发现整个印欧语系的。现在印欧语系从孟加拉湾一直到爱尔兰,好几十个国家讲的话基本是一个语系的,也就是在六七千年前是一样的。那都是因为英国强大,英国的学术才容易强大。

  可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学术界的人,或者从事教育的人,或者(开展)学术工作的人,应该也反过来想,因为学术进步了,国家因为学术的进步,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都有发展,国家才会一流。所以不能说自己等着,国家强了我才把学术做好,应该反过来说,我们把学术做好了,该做的做好了,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就会发达,国家就会强大。

  中国网:您之前也评价过一些世界机构,比如说《泰晤士时报》增刊对世界大学的排名。您说虽然他们有严肃的态度,但其实这样的排名也存在天然的歧视。您认为评判一所大学的好坏又是什么样的标准?

  张信刚:我过去曾经说过,因为他们找的评判员多半是英语世界来的,也不是说有意地偏心,但是他比较熟悉的是英语世界的学校。因此说英语的学校稍微占点便宜,包括在香港的几所院校,就是我自己做大学校长的学校都受到了影响。至于说怎么样才好呢?短期的一年一年地评,这个很难,恐怕是要由学术交流的人,由不同的教授们自己去评。这比他用一个硬的指标,比方说你有多少预算,你有多少研究生,研究生跟老师的比例是多少,这些硬的指标固然也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但是长期一点讲,我很坚信一个事情,就是毕业生的成就。你这个学校不管是学士的、硕士的、博士的毕业生,加起来经过五六十年的阶段,能够对自己的社会,为整个人类的社会做出来新的贡献,知识方面、事业方面等等。这个方面多的、占比例高的,比方说毕业了三千人,其中一千人都能够有杰出的成就,那这个学校就是一流。

  中国网:在这样的标准下,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是否还存在差距?如果有的话,差距又是什么?

  张信刚:现在不用我说,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同意,现在世界最强的大学应该是属于英语国家的几个大学,比如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差距是一定有的,至于说有多少差距,这个也很难确定。但是有一点,我们假如相信在科学方面偏见比较少一点,科学方面比较客观一点,那以你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物医学奖来算的话,那中国人所得到的奖项比这些国家,或者比我们的邻国日本,甚至比我们的邻国印度都要少,也就是说总体的贡献还不够,需要我们加把劲的。

  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张信刚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摄影/郑亮)

  中国网: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各大高校都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契机呢?

  张信刚:那要看学校在哪里。如果是在所谓的“一带一路”区域,我相信由于不同的国家都愿意合作,合作的意愿就会增高。大学本来就应该互相联合的。且不讲现在的“一带一路”,古时候的丝绸之路,名为丝绸之路,是贩卖丝绸进行贸易的,事实上从丝绸之路上过来的思想、文化更重要。比如说中国的佛教是从丝绸之路传过来的,今天的蒙古文和满文也是从丝绸之路传过来的,中国的很多过去的技术,凿井的技术、冶铁的技术又传到西边去了,何况我们这里还有别的东西。因此文化的交流,是丝绸之路或者是伴随着贸易必然发生的事情。所以说人心相通,文化交流应该是“一带一路”应有之意,并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网: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中国高校和“一带一路”区域大学会有怎样更近一步的合作?

  张信刚:自从有了“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不同的国家也经常开会,“一带一路”的论坛也在中国举行,也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举行。上网查的话,“一带一路”这四个字一定是最受欢迎的字。因此我相信不只是我们中国的大学,包括其他国家的大学,比方说哈萨克斯坦、缅甸这些和中国比较接近的邻国,他们也会有意愿,把他们相交的网络扩展出来。因此大家的合作会更容易,大家在互换信息、互换人才方面更为容易。

  中国网:您觉得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呢?

  张信刚:从对中国来讲,当务之急是要培养更多的了解“一带一路”各个地区和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人。说实话,我们中国过去的教科书也好,学校科系的设置也好,对于欧洲的小国家都有系,但是对亚洲和非洲的大国家都没有系,语言也不会,所以首先是对语言、历史和文化的认识。这个对中国院校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了,比如说非洲东部那几个国家的语言,比如斯瓦西里语,中国真正懂斯瓦西里语的人很少的。

  中国网:您认为当代的从教者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德?

  张信刚:为人师表这个事情是很大的。过去讲孔子是为人师表,当然大家都知道常常引述的,韩愈《师说》里有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我的理解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世界观,授业就是帮助学生取得一定的谋生技能,解惑就是帮助学生解答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间所发生的问题。这三个,传道、授业、解惑都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老师的品德必然就高于学生。韩愈也说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师说》里面另外一句话,因此我不觉得为人师表必然是老师超过学生。假如说老师的品德一定高过学生的话,那不就是代表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是在往下降吗,一代不如一代吗?所以我不是这样认为,但是基本上一个老师应该有他的责任心,有他的专业知识,还有他对学生的爱护,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有年龄的差别,老师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历都比较多,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是同时的。

  中国网:非常感谢张校长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大美县域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2018上海民生访谈
下一篇:构筑陆路东盟“黄金通道”衔接“一带一路”